《女兒的九十九種藍-聽見零雨》
Daughters
Poems by Ling Yu
Music by Lo Sirong
目宿媒體推動詩歌跨界企劃「聽見零雨」攜手音樂人為零雨詩作譜曲成歌
刻畫百年女性群像 華語專輯羅思容《女兒的九十九種藍》八月上架
【專輯介紹】
羅思容《女兒的九十九種藍-聽見零雨》
我們生而成為女兒、女人,並沒有天生固定的角色或命運。
反之,女性是在社會文化的建構和框架之下,逐步形成的。
但我們,我們不僅僅是這個社會體制下的女兒,我們是自己的生命。
台灣當代文壇重量級詩人零雨,寫下十首世界女性身體交織身體丶命運撞擊命運的敘事詩。金曲歌手羅思容,立體呈現零雨文字最通天達地而又具生活氣息的力量,以四年時間,醞釀出華語詩歌新專輯《女兒的九十九種藍》。羅思容以同為女性的心跳和文學之眼,將零雨〈女兒〉組詩譜曲成歌,唱出疼痛又療癒的生命樂章。
長期關注女性創作者的羅思容,早在《多一個》專輯時即和零雨合作,當她2020年讀到〈女兒〉組詩時深受感動,決定改編成歌。羅思容在新專輯裡彷彿化身成女巫,經歷著世間女子的心跳氣息,甚至因為錄音時深刻共感而不禁落淚。
以詩入樂從來就不簡單,羅思容和樂手們先讀詩,要求大家完全進到文學裡才開始進行錄製,並邀請到同樣關注文學的王榆鈞合作,為歌曲增添實驗聲響,可以說是一場高難度的改編冒險。羅思容身兼譜曲、演唱、製作,加上手風琴蔡偉靖、大提琴葉俊麟、單簧管高承胤、鋼琴周意紋、吉他兼共同製作人陳思銘,擷取台灣在地音樂風華,融合藍調、爵士、搖滾、中亞與西方古典等曲風,打造一座多姿豐饒的歌詩專輯。
對於這樣一張由詩作而來丶為所有女性而唱的專輯,設計師聶永真運用大量滿版頁面、不同冷暖及明亮度的藍色調貫穿,以精裝小書呈現中丶英文版的零雨詩作。專輯封面及內頁圖像裡,有不同女子浮泳於水缸中,象徵看不見的海域邊界與縱深,彷彿有人仍然被禁錮著,但亦有人在海中或岸上找到了自由。那些發明波浪丶創造波浪的女兒們,海洋的宏大與深遠,呼應著女性掙扎與突破的時代命題。
專輯內容:
1.CD 1片
2.精裝書 1本(140mm*160mm)
曲目1. 發明波浪的女兒W/Daughter W
曲目2. 不醒來的女兒F/Daughter F
曲目3. 戰爭路上的女兒R/Daughter R
曲目4. 閉緊嘴巴的女兒H/Daughter H
曲目5. 唸誦金剛經的女兒X/Daughter X
曲目6. 費事的女兒S/Daughter S
曲目7. 建立他鄉的女兒M/Daughter M
曲目8. 自由的女兒T/Daughter T
曲目9. 黑色的女兒L/Daughter L
曲目10. 牙牙學語的女兒K/Daughter K
推薦好評
● 「以詩入歌」簡單四個字是華語音樂不算稀奇的起手式,卻並非每位創作人皆能創造「讀詩三分,聽歌十分」的梅納反應,而羅思容做到了。
——Jimi Bro 吉米哥(樂評人)
● 零雨的詩有較強的敘述性,罕有明顯的複沓句式,這使得由詩入歌的過程充滿挑戰,而這正是羅思容展現其詩歌改編、轉化的創意所在,
也是情感與技術層面的高度融合。
——李蘋芬(詩人)
● 這張專輯無疑是以音樂畫成的浮世繪。
——沈眠(詩人)
● 用一張專輯的時間,去容納一段生命流經身體,點醒、觸動某些感官後的悸動,是我認為這張專輯想傳遞的核心之一,也是特別想推薦聽眾收聽的原因。
——采郁(循聲入座主理人)
● 如果有所謂伴人成長的文學,我想零雨的詩歌便是遠處等待人們緩緩走去的所在。
——柏森(詩人)
● 羅思容和音樂和零雨的詩,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鴻鴻(詩人)
推薦人(按筆畫排序)
Jimi Bro 吉米哥(樂評人)
吳俞萱(詩人)
李蘋芬(詩人)
沈眠(詩人)
采郁(循聲入座主理人)
柏森(詩人)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鴻鴻(詩人)
歌手簡介
羅思容
寫詩、畫畫、唱作歌詩。從獨特的語境尋找富於文學性與音樂性的創作語彙。她的音樂以詩為基調,並吸取北管、地方戲曲、原住民音樂等元素,植根傳統並吸納藍調、爵士、搖滾、古典樂等世界音樂的曲風,帶來多層次的交流對話和想像空間。
歌詩作品《每日》《攬花去》、《多一個》、《落腳》、《今本日係馬》並參與26張合輯,曾榮獲3座金曲獎、金音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等。詩文作品發表于《現代詩》、《臺灣文學季刊》、《笠詩刊》、香港《呼吸詩刊》、人間副刊等。中時晚報、幼獅文藝專欄寫作。十餘年來,持續譜唱台灣詩人作品,包含吳濁流、賴和、跨越語言一代詩人、周夢蝶、商禽、零雨…等五十餘家,並於日本、澳門、馬來西亞、香港、中國等地演出,也在流浪之歌音樂節、金鼎獎、總統文化獎頒獎典禮、台北詩歌節、台灣文學館、鍾肇政文學園區等重要典禮演出。版畫作品《愛情魚》、《自由落體》榮獲日本Awagumi版畫大賞的入選獎。
詩人簡介
零雨
本名王美琴,台灣當代重要詩人。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碩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自述30歲後開始寫詩,以第一本詩集《城的連作》踏入詩壇。2022年以詩集《女兒》獲頒台灣文學獎「金典獎」,2025年獲頒紐曼華語文學獎,是繼楊牧、朱天文、張貴興之後,第四位獲得此獎的台灣作家。該獎指出她的作品語言簡潔精煉,卻蘊含複雜意義,融會了古典與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文學、哲學、藝術等深厚底蘊,令人驚喜。
零雨寫詩主題多元、詩意浩瀚。生活素樸的她,詩眼透析事物本質,擅長捕捉日常場景的細膩氛圍,抑或是穿梭時空向經典致敬——她將對藝術的熱情,凝鍊成知性冷靜的筆調,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語言風格。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宜蘭大學教師,現已退休專事寫作。她曾獲年度詩獎、吳濁流文學獎、太平洋國際詩歌獎。著有詩集《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膚色的時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