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 : Various Artists : 『對話與融合』之德・臺・古・今-歐洲古今器樂室內樂 CD + BD

風潮音樂 預計出版日期 : 11月19日
建議售價
NT$1299
商品編號: KTO-00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為保障彼此之權益,下單前請先檢閱 購物須知

蔡佳璇 Chia-Hsuan Tsai|大鍵琴 Harpsichord
吳正宇 Cheng-Yu Wu|長笛 Flute
李斐雯 Fei-Wen Lee|雙簧管 Oboe
游適伃 Shihyu Yu-Holz|大提琴 Violoncello
簡志賢 Chih-Hsien Chien|巴洛克長笛 Baroque Flute
簡旭模 Hsu-Mo Chien|巴洛克小提琴 Baroque Violin
江佳樺 Chia-Hua Chiang|巴洛克大提琴 Baroque Cello

●CD+Blu-ray 雙軌體驗,聲音與畫面的雙重饗宴。
●專輯收錄巴哈、泰勒曼、葛勞恩等經典之作,並首次錄製多首臺灣當代作曲家新作。
●前所未有,每首曲目皆拍攝音樂錄影帶;一次完整收錄:錄音、影像、創作脈絡,音樂與影像共構的創作計畫。
●文藝復興的靈魂、現代的語言、當代的精神,一場無邊界的音樂交會。
●從動畫片頭開場,到每首MV呈現,建構一場完整的視聽體驗。
●「跨越三百年與萬里之遙,令人敬佩的影音傑作!」—資深樂評人 林伯杰

「台灣新樂」與「德國古樂」跨文化、跨時代『對話與融合』,由臺灣最專業歐洲古今器樂演奏家、作曲家、影音製作團隊帶領各位聆賞者穿越古今,跳脫傳統框架,從「心」出發。

這不僅僅是一張古典音樂錄像專輯,並且也是一群在世界各地奮鬥的臺灣藝術旅人大集結,跨越60年的不同世代,通過聲響創造與靈感碰撞,共同協力打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印記與聲音藝術。這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勇敢的創新旅程,更是展現廣博文化底蘊與原創力的結晶。

十八世紀德國三重奏鳴曲多運用卡農(Canon)或賦格對位(Fugue)的複音形式(Polyphony),展現嚴密邏輯與結構美學。反觀台灣傳統器樂合奏則以支聲複音(Heterophony)為主,一種由主聲部帶動的旋律型態,透過不同聲部的裝飾與變奏形成「時合時離」的動態音響。兩者雖然在技法與審美上差異甚大,卻同樣反映了音樂家對曲式詮釋與即興創作的掌握力。無論是德式的嚴謹還是台式的靈動,皆展現出豐富的音樂面貌與感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文化跨界與多元融合已成為常態,但科技進步也使得文化消費更為速食與表層。在這樣的時代裡,來自不同背景、跨越世代的台灣音樂家持續透過聲音進行深度對話。他們揉合古今、融合東西,創造出獨特的音響語言,也讓「傳統」成為創新的基礎。
本次五位臺灣作曲家皆以個人文化經驗為基礎,將台灣傳統聲音元素與歐洲古典語彙交織,創作出風格多元且感人至深的作品。這不只是一次跨時代的音樂實驗,而是一場關於文化、記憶與未來的藝術對話。

【曲目】
01蔡淩蕙 / 琴想X–賜福(2020)
Ling-Huei Tsai / Chin Thoughts X - Heavenly Blessings (2020)
格奧爾格.非利普.泰雷曼 / 巴黎四重奏第一號,G大調協奏曲(c. 1730)
Georg Philipp Telemann / Concerto in G Major, TWV 43:G1 “Paris Quartet No. 1” (1730)

02 第一樂章 莊板-快板-莊板-快板
Mov.I Grave – Allegro – Grave - Allegro

03 第二樂章 廣板
Mov.II Largo

04 第三樂章 急板
Mov.III Presto

05 第四樂章 廣板
Mov.IV Largo

06 第五樂章 快板
Mov.V Allegro

07 陳士惠 / 敕桃(2020)
Shih-Hui Chen / Perpetual Movable Games (2020)
約翰.哥特利布.葛勞恩 / 三重賦格奏鳴曲,G大調,作品編號WenG 79(c. 1740)
Johann Gottlieb Graun / Sonata a Trè con Fuga in G-Dur, GraunWV Cv:XV:121, WenG 79 (c. 1740)

08 第一樂章 快板
Mov.I Allegro

09 第二樂章 慢版
Mov.II Adagio

10 第三樂章 賦格
Mov.III Fuga

11 戴健宇 / 暖。花開(2020)
Chien-Yu Tai / Blooming Time (2020)

12 余忠元 / 轉折(2020)
Chung-Yuan Yu / Wende (2020)

13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 卡農式三重奏,F 大調,作品編號 1040(1712)
Johann Sebastian Bach / Canonic Trio in F Dur, BWV 1040 (1712)
潘皇龍 / 對話與融合(2023)
Hwang-Long Pan / Dialog und Verschmelzung (2023)

14 第一樂章 行板-慢板-中板
Mov.I Andante – Adagio – Moderato

15 第二樂章 緩板
Mov.II Lento

16 第三樂章 快板-慢板-行板
Mov.III Allegro – Adagio – Andante

古今交會,精采絕倫 —— 林伯杰讚賞力薦

白居易曾說「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放眼全球皆然,然而自二十世紀後期在歐洲迸發的古樂復興運動,這態勢已逐漸扭轉。特別是近些年,台灣的古樂環境也儼然欣欣向榮,尤其大鍵琴演奏家蔡佳璇所成立的曉韵古樂團,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古樂新勢力。

我先前注意到曉韵古樂團,是他們2023年9月於柏林、漢堡、慕尼黑三座德國音樂重鎮,推出了一系列跨文化音樂旅程,除了演奏巴洛克時期的經典作品之外,也委託台灣不同世代作曲家,譜寫各異風格的樂曲,進行世界首演,這讓我非常好奇這樣的音樂設計,會呈現何等效果。

兩年前我的疑惑,終於在2025年揭曉。這套【對話與融合】專輯,透過音樂,將時空貫穿三百年、讓地域橫跨近萬里,曲目東西交會,看似突兀,但聆賞之後,卻有種豁然開朗的暢快感,還湧起由衷敬佩的感動,心想是何等的毅力與堅持,才能完成這精采的影音專輯。

畢竟在台灣的嚴肅音樂創作領域,愛樂者多半敬而遠之,若說「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如今卻變成「新調也自愛,今人多不聽」。可是若我們能靜心品味專輯中的五首新創樂曲,最令人驚喜的正是台灣中青世代作曲家,巧妙地把台灣傳統的南管、北管、民謠等元素孕化為新曲,展現屬於台灣自己的活躍生命。

以台灣新樂來對映德國古樂,饒富意趣,三百年前巴赫、泰雷曼、格勞恩的樂曲穿插其中,曉韵古樂團的高手們,他們端正柔雅的詮釋,帶我們悠遊於巴洛克時代的瑰麗風情。遙想三百多年前,康熙與路易十四只能透過書信成為筆友,而如今我們透過【對話與融合】,東西古今已連結為跨時空樂友。

當串流成王道的21世紀,有聲出版陷入萎靡之境的時代,此套結合了CD聆聽與Blu-Ray觀看之【對話與融合】專輯,顯得彌足珍貴。這不僅是古樂與新樂的融合,更是作曲家、演奏家與我們閱聽者最親密的三向對話。

作曲家介紹:

蔡淩蕙 (1973-)
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多年來廣泛涉獵臺灣傳統音樂研究,創作風格融入傳統元素,結合多元東西方器樂編制與形式,近年製作並與亞歐美團體合作,拓展至跨領域藝術展演。多次與台南人劇團、台北人室內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耶魯室內樂團合作。樂團作品《南管足鼓協奏曲》曾由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東京愛樂管弦樂團與美國 Loop 38 樂團演出;室內樂作品《海翁繪》獲得2018年傳藝金曲獎最佳編曲。跨領域藝術展演如「活水的芬芳」系列(越南(2018)))、(柬埔寨(2019) )、「史托克豪森北管我」(德國(2019))、「酒狂Remix」(韓國(2020))、「TRAIECT III」計畫(德國(2021))等。

國立藝術學院學士、美國耶魯大學碩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求學期間曾獲臺灣與美國多項作曲獎。返臺後曾任教於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東吳大學、中山大學音樂系,於2003年起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擔任音樂理論專任師資,此外亦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台灣作曲家協會秘書長、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駐團藝術家與台灣耶魯室內樂團藝術總監等。

陳士惠 (1962-)
表現臺灣特質與連結社會,是臺灣旅美作曲家陳士惠近年來的創作方向。2023年二度獲得美國學院文藝作曲獎、2022年第三十三屆傳藝金曲獎最佳編曲提名的臺灣作曲家陳士惠,1982赴美深造並取得波士頓大學作曲博士學位。2000年起任教於美國萊斯大學音樂院,現為該校專任教授、「古樂今曲」音樂節執行長、亞洲協會(Asia Society) 表演藝術委員。她曾連續三年擔任美國傅布萊特獎評審委員、萊斯大學音樂院作曲系主任三年、Syzygy現代音樂會執行長十年。音樂創作多在美國與歐、亞等地發表演出,歷年合作演出的樂團包括費城、克里夫蘭、西雅圖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2022 年,陳士惠發表了兩件重要作品:一件是以黃春明詩句為背景的多媒體大提琴協奏曲《國峻不回來吃飯》,另一件是在亞洲協會首演的《給女兒的話》。陳士惠個人的錄音作品由 Albany、New World 和 Bridge Records 發行。其中《讓靈魂回家》專輯獲英國前衛音樂雜誌《The Wire》盛讚「深具音樂智慧」。2023 年最新創作《sisila ila ila:別離之歌》,結合東華皮影戲團的中提琴協奏曲音樂劇,訴說發生在 1966 年的事件:一個在美國發起的保護鯨魚運動,一首賽夏族人歌聲〈sisila ila ila〉的故事。

戴健宇 (1982-)
KTOne STUDIO 藝術總監/作曲家/配樂家,於2016年創立KTOne STUDIO,工作室結合影像與音樂部門。2017年,於英國倫敦金士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取得影像暨電影配樂碩士學位。戴健宇曾擔任長榮交響樂團助理定音鼓暨打擊樂團員,有紮實的古典音樂訓練與薰陶,創作則展現多元的風格。

2018年,入選文化部「馬步計畫」配樂人才養成計畫,目前活躍於作曲與配樂領域。由於兼具演奏與作曲的學經歷,他在倫敦這個富有歐洲文化色彩的城市中,積極與不同藝術創作者、演奏家及演出團體合作。世界知名中提琴獨奏家孟克梅耶(Nils Mönkemeyer)兩度邀約他改編臺灣民謠於臺灣巡迴獨奏會演出。此外,戴健宇也受嘉義聯合管樂團委託創作,作品深受日本管樂作曲大師八木澤教司肯定,並於日本由鶴飼奈民領導的墨田川高等學校首演。

戴健宇曾於2019年及2023年兩度入圍International Sound & Film Music Festival (ISFMF)最佳短片配樂獎。2023年,他受蔡佳璇及曉韵古樂團委託創作,在柏林愛樂廳、慕尼黑愛樂廳等地巡演。配樂作品多次入圍及獲得國際影展最佳配樂獎,並於多項影展和電影節中放映。

余忠元 (1984-)
1984年生於台北市,啟蒙於董怡君老師。2002年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師從金希文,2007年取得學士學位。2009年赴德國深造,2013年獲柏林藝術大學藝術文憑,並於201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師事Walter Zimmermann、Anton Safronov、Marc Sabat,並受教於指揮家Manuel Nawri及Harry Lyth。現就讀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班,師從郭文景,並任教於泉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近年嘗試透過弦管音樂的聲腔元素探究聲韻與音樂間的互動,開展創作風格。

作品屢獲肯定,包括中華民國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創作比賽首獎。2014年,余忠元獲得柏林青年藝術獎學金;2016年任柏林藝術大學特約客席指揮,並於上海音樂學院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專題。重要作品包括國樂合奏曲《緣》、管弦樂曲《歌聲之谷》、心理歌劇《YU》等。2023年,他以《台語十四行歌—人生七章》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潘皇龍 (1945-)
享譽國際的臺灣作曲家-潘皇龍,曾兩度榮獲國家文藝獎。1945 年生於南投縣埔里鎮。畢業於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普通師範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爾後在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跟隨Helmut Lachenmann教授、柏林藝術大學Isang Yun教授專攻作曲。1982年應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邀請返國服務,並曾任該校學務長、音樂學院院長,2018年應聘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潘皇龍教授於1989年創辦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s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台灣總會為創會理事長,並曾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Asian Composers League)主席。2014年膺聘為台灣作曲家協會暨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名譽理事長。

潘皇龍教授曾獲得德國的「尤根龐德作曲獎」和「音樂學院音樂創作比賽」作曲獎,以及台灣的「吳三連獎」和「國家文藝獎」等多項國內外獎項。其作品由眾多國內外國際知名獨奏家與樂團演出,足跡遍及歐洲、非洲、美洲及亞洲,並多次擔任國際音樂比賽評審。

潘皇龍從事創作超過一甲子,作品可分為管弦樂曲/協奏曲、合唱/聲樂曲、室內樂曲、擊樂合奏曲、獨奏(唱)曲...等。理論著作有《現代音樂的焦點》、《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與《超級支聲異音》(Super Heterophony)等。另有羅基敏著《古今相生音樂夢》(時報出版)與宋育任著“Pan Hwang-Long, Leben und Werk”(《潘皇龍生平與作品》)(德國沙克出版社Shaker Verlag)等。

演奏家介紹:

蔡佳璇|製作人/大鍵琴
臺灣臺北市人,先後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與萊比錫音樂暨戲劇學院獲得長笛最高演奏家文憑、大鍵琴雙最高演奏家文憑學位。目前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蔡佳璇以長笛與大鍵琴家身分,獲得許多國際音樂比賽肯定,合作對象包括國內外知名演奏家及樂團,並參與國際古樂音樂節演出。個人大鍵琴獨奏專輯曾多次獲得金曲獎入圍與獲獎肯定:入圍第二十二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獲得第二十九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最佳錄音等兩大獎項。除了繁忙的演奏與教學之外,也致力於在臺灣推廣歐洲早期音樂演奏詮釋與賞析教育,廣獲國內各大專院校與基金會邀請演講與演出,2014年成立曉韵古樂團,定期舉辦講座與音樂會。

除了致力在臺灣推廣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早期音樂外,蔡佳璇自2015年起也致力於大鍵琴音樂與當代接軌,將曲目從巴洛克時期延展至二十、二十一世紀大鍵琴獨奏與室內樂作品,委託及首演多位臺灣當代優秀作曲家的作品,推出古今藝術結合的音樂製作,如與林文中現代舞團及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附設古樂團合作的芭蕾喜歌劇,與魔術師合作的《古風派對》、與甜點藝術結合的《大鍵琴的甜點狂想~聆賞古今品味幸福》甜點音樂會等。

透過策畫多場音樂會及各類講座,受邀參與音樂演出、講座與廣播節目,蔡佳璇投入歐洲早期音樂教育與推廣,並與當代作曲家與藝術家合作,開拓古今音樂的新契機。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